行為及人格到底是後天學習來的?還是先天遺傳形成的?其實我也沒有研究過,如果曾經讀過一些相關的理論,也早就忘光了,所以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。只不過前幾天與妹妹互動時蹦出來這個問題覺得很有意思,想要記錄一下。妹妹說她自己比較浪費,我笑著說她有自知之明。然後她說以前偶爾會跟爸爸辯論,因為爸爸常會把外賣裝食物的紙碗或盒子洗淨堆積起來,之後可以拿來裝廚餘丟掉,而妹妹非常不以為然。我笑著說我也會把廚餘裝在外賣的紙碗或盒子中當垃圾丟掉,只是我不會屯積它們。妹妹說她也觀察到我有類似的行為。我就在想,我不住在臺灣,也不知道爸爸的習慣,40年前也沒有除餘的講究,那我怎麼會有相同的行為?而妹妹常觀察爸爸,而她與爸爸的做法卻截然不同,所以這行為難倒是先天遺傳的?還是人格有絕大部分是先天遺傳?而人格影響行為?因為我知道我在許多地方很像爸爸(只不過沒他厲害),例如,我整理文件條條有理,有一套邏輯在其中,我在找爸爸的文件也能猜到他的邏輯找到資料,這是我與妹妹不同的地方。有人憑著邏輯分析來思考解決問題,有人則藉著感官直覺決定方向,當然許多人就是在這兩端中間,近這端一點或離那端近一些,都無可厚非。就像我們家四個小孩四個樣,我們像是在爸媽的調色盤中調出的不同色調,有的多些爸爸的色,有些偏向媽媽的色,再加上後來長大離家後的經歷,又混了不同的顏色,四個人更是各有各的脾氣及想法。俗語說「一樣米養百種人」,想法及做法會有許多的差異。所以當我們與他人有意見或處理事情方式不同時,應該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想想對方的出發點,再來討論、磋商或妥協,才比較能達成共識。